在結束常規教學,向高考復習備考轉進的關鍵環節,面對學生知識零散、基礎薄弱、能力不足、學業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,師生亟須一本對教材知識進行整體構建、系統梳理,化繁為簡、有效整合,關聯教材、對接高考的復習用書?!陡呖颊Z文核按鈕教材梳理》應運而生,填補了教材梳理類教 學用書的空白,該書面世10多年來一直深受廣大師生歡迎,該品牌已經有了較高的知名度。
《高考語文核按鈕教材梳理》,以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》(2017年版2020年修訂)為指導,以“學習任務群”為單位,以服務新教材下的新高考為宗旨,以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全套五冊為梳理對象,緊貼新教材的編寫思路,緊盯新高考的命題方向,對語文新教材進行科學梳理,具有前瞻性、創新性、全面性和實用性。
修訂后的《高考語文核按鈕教材梳理》具有以下特點:
1.功能定位更精確
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在《2022年高考語文全國卷試題評析》中明確說:“試題材料呼應教材,題 干設問、參考答案注意與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建立知識鏈接,并充分考慮新舊教材更替的因素,優先選用新舊教材中都有的傳統經典課文為關聯對象,靈活運用顯性關聯和潛在關聯,引導教學重視 教材、用好教材,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方式提高學生成績?!边@既是對高考卷的評價,也是對命題 趨勢的指引。本次修訂緊盯“教考合一”的高考命題趨勢,前三個專題的“語言建構與運用”與專題五的“邏輯”“修辭”“句式”“標點符號”重點關注高考試題中的“語言文字運用”部分,助學生夯實基礎;“文學常識與文體特點”“文本知識與文本特點”“文言文知識梳理”“古代詩歌知識梳理”“名篇名句默寫”重點關注“現代文閱讀”與“古代詩文閱讀”,幫學生掃清高考閱讀中的障礙;“整本書 閱讀”幫助學生積累閱讀經驗和方法,提供寫作方法指導。
本書是一本面向全體備考學生的復習用書?;A薄弱的同學用以夯實基礎,快速提高成績;成績中等的同學用以全面復習,突破高分瓶頸;語文稟賦強的同學用以查漏補缺,全面提升學科素養。本書可供高二年級結束課文教學后進入一輪復習前使用,建議安排一至一個半月(4~6周)時間完成。
2.體例設計更精當
全書以任務群為經線,串聯起必修兩冊、選擇性必修三冊教材內容。為了較好解決統編教材按 “人文主題”和“學習任務群”組織單元帶來的文白混編、知識碎片化等問題,本次修訂視課文體裁、 內容和對接高考的需要,對任務群作了必要的歸并、裁剪和統整,共設定了六個專題。對部分單元 按對接高考知識點梳理需要作了拆分。專題— “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”,統整了全書中的文學作品(含小說、散文、詩歌、戲劇、報告 文學),將“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任務群”“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任務群”“外國作家作品研 習任務群”歸并其中。
專題二“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”,統整了全書中的實用類文本(含新聞及新聞評論、通訊 回憶錄、科普作品、演講詞、開幕詞、悼詞),將“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任務群”“科學與文化論著研 習任務群”歸并其中。
專題三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”,統整了全書中的論述類文本(含書信、政論文、雜文、特約 評論員文章、哲學論文、對話錄),將“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任務群”歸并其中。
專題四“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任務群”,統整了全書中的文言文和古代詩歌(包括每冊教材后的“古詩詞誦讀”),對分散在各個任務群中的古代詩文進行了整合,因此專題的文言文知識較多,為便于學生復習掌握,以冊分類呈現。
“語言積累、梳理與探究任務群(邏輯、修辭、句式、標點符號)”與“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”則單獨設置專題。需要特別說明的是,有少數課文較為特殊,我們在編寫時作了靈活處理,如《上圖書館》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》等。
3.知識梳理更精到
以“學科核心素養”為目標,以“必備知識、關鍵能力”為主線,對整套教材的相關知識進行全面梳理?!罢Z言建構與運用”重點突出詞語積累、易混詞辨析;“文學常識與文體特點”“文本知識與 文本特點”,根據體裁特點,每個任務群的側重點各有不同,以突顯重點知識;“文言文知識梳理” “古代詩歌知識梳理”從字詞句基礎知識到文化知識一應呈現,古代詩歌還特加鑒賞知識。
4.對接高考更精準
認真研讀新高考試卷,梳理新高考卷考點內容,直擊必備知識,去蕪存菁,構建知識體系;瞄準高考試題,關聯教材知識;知識呈現圖文并茂,增強可讀性;通過延展訓練,打通教材與高考壁壘。
5.延展訓練更精實
知識梳理的原則是語文素養有什么要求就重點梳理什么;訓練的原則是梳理什么內容就專題 訓練什么。每一個延展訓練,都對應相關的知識點進行,做到專題化、精細化;對接新高考,精編精 選試題,題型多而新,題量少而精,復習時可根據學情分層分級訓練,務求精準有效。
本書在編寫過程中,得到了全國各地名校名師的大力支持和幫助,凝聚了廣大一線教師的教學 智慧和教研成果。衷心希望也堅定相信,《高考語文核按鈕教材梳理》能為使用者帶來全新的復習 體驗,能助走在圓夢路上的莘莘學子一臂之力。